“三牛”犁春:石源村的振兴长卷

作者彭东风 刘军 彭丁2025-04-19 13:15:30
原出处:魅力潇湘网
阅读:

 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,双峰县沙塘乡石源村的梯田已传来铁锹触碰泥土的清脆声响。稻叶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,远处炊烟袅袅升起,鸡鸣声与山间溪流的潺潺声交织成曲。三个沾满泥土的身影在田埂上穿梭:有人俯身查看秧苗长势,有人踩着湿滑的山路挨户走访,还有人蹲在村部院坝里,用沾满泥渍的手在笔记本上勾画图纸。这是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驻石源村工作队队长唐骏、队员黄顺和牛晋的日常。驻村以来,他们像三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,在湘中大地的褶皱里深耕细作,用布满老茧的双手,将这片沉寂的山村犁出了一道乡村振兴的崭新轨迹。

党建强基开新路,牛劲赋能振兴途

  “乡村振兴关键在人,党建引领是关键中的关键。”队长唐骏驻村第一天,就带着队员在村部会议室挂上了这句标语。他们以“党建强基”为犁头,在石源村的土地上开垦出新的沟壑:每月组织党员开展“红色教育+实践服务”,带领大家清理淤塞河道、维修垮塌路基;创新推行“片—组—邻”三长制,将全村划分成8个片区、15个小组、200余个邻户单元,让党员成为田间地头的“主心骨”。村民周大爷指着新修的产业路说:“以前这条路一下雨就成泥潭,现在党员带头修好后,运送药材的货车直接开到家门口!”

  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,工作队将理论学习融入田间地头。他们组织党员在玉竹种植基地开展“田间党课”,在辣酱加工车间讨论发展规划,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。在党建引领下,村支两委战斗力显著提升,培养后备干部2名、发展年轻党员4名,一支“带不走的工作队”正在茁壮成长。

民生深耕惠万家,脚步丈量暖民心

  “驻村就要住到村民心里。”工作队在驻村日记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,被他们用脚步丈量成了现实。三个月内,三人组走遍全村372户家庭,记录民情日记5本,绘制“民情地图”一张。村民李某因患淋巴瘤面临返贫风险,他们连夜发起爱心捐款,筹集善款1.3万元;脱贫户肖和因旱灾导致水稻减产,他们联系后盾单位采购大米2万斤……这些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,村民说起工作队总是竖起大拇指:“他们比自家亲戚还贴心!”

  民生无小事,事事见真情。工作队推动新建高标准卫生室,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中医诊疗;争取资金安装太阳能路灯195盏,照亮村民的“夜行路”;拆除空心危房42栋,改厕91户,人居环境焕然一新。村民李大妈拉着黄顺的手说:“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,现在路灯亮堂堂,走路都踏实多了!工作队真是把实事办到了咱心坎上!”

拓荒产业绘蓝图,韧巧双擎促振兴

  面对“无资源、无资金、无技术”的三重困境,工作队像老黄牛般埋头拓荒。他们邀请省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实地调研,流转土地16亩种植玉竹、芍药,联系后盾单位开设农产品直销店,两批次采购帮扶金额超30万元;组建6人致富带头人团队,带动全村发展黄贡椒种植100亩、辣酱加工合作社1家。

  “不仅要卖农产品,更要卖文化!”牛晋带领村民成立广场舞队、龙灯队,将传统民俗与乡村旅游结合,吸引游客络绎不绝;黄顺搭建“村级服务平台”小程序,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也能参与村庄治理。如今,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5%,石源村的“产业牛”正昂首前行。脱贫户王大姐在直播间卖辣酱时笑得合不拢嘴:“以前辣椒只能烂在地里,现在成了‘香饽饽’,多亏工作队帮我们打开了销路!”

润泽民心筑工程,温情长流暖万家

  在石源村,工作队做的“小事”数不胜数:为留守儿童开设“爱心课堂”,捐赠图书800册;为16名优秀学子举办首届“金秋助学”表彰大会;在疫情防控期间捐赠抗原试剂、血氧仪等物资2万余元……最让村民感动的是“关工基金”的设立。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25万元,用于帮扶困难家庭、奖励优秀学子。村民形象地说:“后盾单位给我们挖了一口井,每年都有活水来!”

  基金成立以来,已帮扶困难家庭12户、资助学生22名。村民老张握着唐骏的手哽咽道:“我孙子上大学的学费,多亏这笔基金!工作队真是比亲人还亲!”这些细水长流的温情,正在石源村汇聚成爱的暖流。

汗水浇灌希望田,“牛气”照亮振兴途

  驻村以来,工作队的足迹遍布石源村的每一寸土地:暴雨中转移群众、烈日下抢修道路、深夜里商讨方案……他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一张张成绩单: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47%、新建基础设施项目12个、实现脱贫户“零返贫”。驻村日志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们的誓言:“只要村民需要,老黄牛永远在路上!”

  如今,石源村正以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的新面貌,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书写着属于他们的“牛”故事。村民在春联上写下“黄牛耕耘千层绿,春雨浇开万朵红”,这既是他们对工作队的赞誉,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。

老黄牛的脊梁,撑起乡村振兴的希望

  从清晨到日暮,从田间到村部,从寒冬到酷暑,石源村的“老黄牛”们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田野。他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,更是民心的守护者;不仅是产业的拓荒者,更是幸福的播种者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,这样的“老黄牛”精神,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攻坚力量。正如村民所言:“老黄牛不叫唤,却犁出了最深的沟;工作队不张扬,却干出了最实的活。”这,正是石源村最动人的振兴故事。

  作者 彭东风 刘军 彭丁

编辑: 卿跃飞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