溪口水库:“银燕”亲吻“旧时光”
4月12日,我有幸参加了娄底市作协的一个小组采风活动。因手机导航小姐的一次不恰当的“误导”,较原定时间迟到了近40分钟才抵达被省市文旅部门授予“最美民宿”的“四时闲居”。活动由娄底日报副刊部主任、市作协核心人员赵颖燕牵头组织,湖湘著名作家、市作协原主席安敏、市作协副主席海叶并夫人、娄底市书画艺术评论家、娄底市书协艺术顾问个仨、青年作家王廷以个人会员身份应邀出席。
当我们将目光集中投向“四时闲居”时,一种“篱落疏疏全境深,树头新绿早成阴”的感觉油然而生,顿然体悟到了最让人感动的春色,都藏匿在农家小院最朴实的坚守里。这个承载着无数岁月沧桑的裸砖小院,其湿地旷野的静静伫立,不仅见证着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旧时光,还目睹了溪口山乡的巨变,更是助力了王芳泽书画艺术的不断成长。
院内,一层楼房,平步从容;桃红柳绿,红白相间;屋道走廊,旧物贯通;花卉植物,均匀分布,根雕小品,严阵以待。似乎每一砖瓦都凝聚着主人的心血与智慧。尽管砖石不是热血生命,但却可寄托无数人对宁静的渴望与对乡愁流淌的回归。院外,则是一望无际绿色澎湃与油菜籽荚并黄桃林的葳蕤葱茏,无不奔腾着岁月风霜和雄姿犹存的意识流。
走进这民宿,似有一种打更声从岁月深处浮起。蓑衣斗笠,如盏盏风灯,昏照着历史侧室那即将消逝的背影。壁虎爬墙,山羊觅食,铁菜锅腾起的热气,让粗瓷碗里展出琥珀色的杂鱼荤汤;野葫薏在原木茶台上绿得刺眼。这些被硝烟熏过、泪水泡过的记忆,终于在这个文人小聚的上午如“弱柳扶风舒漫舞,楠竹凝笑吐馨香”了。
在我们“天南海北”的谈古论今中,安敏先生分享了他《文集》11卷立德立行立说的人生心得,深情回顾了在他成长道路上的“树诚之'诚'”“育轩之'轩'”“谭谈之'谈'”那丰碑般的指引和传导,感恩他们厚重人文底蕴的滋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范。安先生用自己语言将他受了“感动”的事情讲给我们听,这是他对作品真谛的朴素诠释,也是他艺术人生真正的魅力所在。他以自身的艺术实践提醒着人们:真正的好作品,永远生长于生活的热土。永恒的感动,均源自对人间烟火的深切回望。
大风使劲地鼓吹,让“四时闲居”里的柳枝在个仨先生指导下于小院挥毫起书法来,字仿佛被灰瓦波纹抹掉。不觉间,庭院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,且集中连片为“草书”了。这是“银燕”冻龄气质好,这是“望亭”青春颜如玉。此时,海叶主席似乎蘸着绿色的“乳汁”,在夫人手把手“言情臂觥“下闷着“青椒炒土鸡”。他说:“作文写事,务必苛求于'笔',务必'墨'浸于纸,务必撇捺于心,务必开张于奔赴。惟其如此,才能真正成为'大地回春'之帖,被乡愁当作衣裳穿在身上,所向披靡地奔向盛夏。”
其实,我们此次踏春之旅也如同无数游客一般,是怀着对历史敬仰之心慕名而来。以期在这里,探寻历史足迹,感受岁月沉淀。抚摸溪口大坝,感悟“四时闲居”,以期通过看到现实的生活场景,走进广袤的绿色深处,眺望双峰杏子铺那片神奇的土地,去感受生命的平凡与伟大。《鹧鸪天》词云:
千年清流水府庙,一抹芳泽青素窈。
绿山止褐崖为证,碧波天成水作雕。
开岩石,斩荆峤,万古留胜赠圣鸟。
醉智慧造钟灵秀,嫩绿鹅黄载今朝。
作者 杨建长